首頁>話題專題

                        電子媒介時代現實主義文學創作新變

                        時間:2023年04月29日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李曉禺
                        0

                           近年來,文學界有兩個特別值得注意的現象:一是與電子媒介相關的新概念不斷涌現,如二次元、賽博格、賽博空間等。二是“舊問題”熱度不減,比如關于“聚焦現實主義”“重返現實主義”“尋覓現實主義文學的路標”的持續討論。有時這兩個問題是以相互糾纏甚至是二合一的面目出現,比如“心理現實主義”“現實主義復數”“無邊的現實主義”“數字文學”“超本文小說”“AI寫作”等概念。新概念不斷涌現意味著世界本身已經發生了重大變革,或者說,這是文學工作者力圖把握當下與未來的積極探索。同時要指出的是,新概念的提出并不意味著舊問題已真正解決,有時恰恰是對一些舊問題地再勘探,關于現實主義的討論即是如此。

                          目前,關于現實主義文學的討論中,重要論題已逐漸從現實主義方法、姿態、流派等層面逐步遞進到何謂“現實”、現實主義與認識論、現實主義文體修辭學、現實主義文體哲學等層面。但是現實主義哲學與現實主義美學的區別還沒有完全厘清。在電子媒介時代,時間可以“倒流”、空間可以“重組”、世界可以“虛擬”,現實主義問題變得更為復雜。特別是現實主義一定程度上存在被“窄化”“污名化”和“弱化”的現象,對現實主義問題“舊事重提”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面對“新概念”與“舊問題”,還需要從電子媒介時代的“現實”出發。

                          現實主義問題的中心是“現實”。其實我們所能認識的世界現實,主要是依靠人類知識、文化傳統所建構起來的世界模型。顯微鏡和望遠鏡發明以前,人類對于世界的認識與之后的認識相差萬里,牛頓經典物理學所建構的世界模型與愛因斯坦相對論所建構的世界模型完全不同。如果說工業革命時代的飛機、輪船等“跨越”了千山萬水,那么后工業時代的電子媒介則“抹平”了千山萬水,前所未有地改變了我們業已形成的世界認知圖景。這些人類文化成果不僅重塑了世界模式,也在改變著我們自身。

                          面對現實主義,過往很多爭論不了了之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在今天這樣一個前現代、現代、后現代相互交織,區域發展不平衡的世界,我們所面對的現實不一樣,理解的現實不一樣,對不同的藝術創作手法、形式就有了不同的判斷和理解。如果我們拋開本質主義的認知方式,從人類文學藝術的歷史發展歷程來看,從再現走向表現也是文學發展的基本趨勢,所謂“鏡”與“燈”的比喻是也。電子媒介時代,這一問題就變得更加復雜,何謂現實主義的闡釋和辯論也成為當下重要熱點問題。

                          有研究成果表明,文字這種純粹文化的產物,不僅帶來大腦結構的變化,也帶來了器官性質的變化,進而帶來人類認知、動機、性格、情感等一系列思維或心智方面的變化。今天,電子技術的發展讓人類身體實現越來越多的“不可能”:假肢假牙、心臟起搏器、3D打印器官,甚至人的大腦可以與電子設備連接,完成信息交互。從傳統現實觀來看,網絡是“虛擬世界”;但從個體感受來看,在感官與情感體驗上又是“真實的”。在這種“現實”里,我們看到的是信息還是世界?特別是不少年輕人的日常購物、學習、工作都已經大規模遷移至網絡世界,這一現實已成為我們時時面對的問題。這些高科技媒介不僅在改變著世界和人類的生命體驗和情感表達方式,而且正在成為世界圖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更為繁復的現實面前,經典現實主義的思維方式和藝術手段顯然無法有效表述當下現實的復雜性。文學工作者要敢于直面新現實,書寫新現實。

                          法國學者羅杰·加洛蒂曾言,用教條主義的尺度一貫地拋棄一切不是表現“現實”的東西,是在縮小現實主義。就像廚師面對面粉一樣,處理的方法有很多種,無論是包子、饅頭,還是刀削面、牛肉面,還是蛋糕、甜點,我們的口味偏好也許有所不同,但都不能否認面食這一基本事實。對于廚師來說,其中不僅有“技藝”的問題,更包含有廚師的情感、想象和探求新品種的渴望等各種因素。對于食客來說,口味是一件各有偏好的事情,有些味蕾需求是長久的,有些則是因具體的處境不同而產生暫時性需求。文學的價值是由人的需要決定的,或者說只有文學的某些要素、成分,短期或長久地滿足了人的需要,它才是有價值的。隨新現象、新問題而來的是新思維、新需求,無論是文學生產與形式,還是文學傳播與接受,電子媒介都在悄悄地影響、改變著文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但這里還是有一個本與末的問題。

                          電子媒介時代,新現象與新概念不斷出現,文學創作與評論異常繁榮,但邁向“文學高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種背景下,重申現實主義與文學的總體性就顯得尤為重要。當下的“總體性”就是要在深刻把握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前提下,在古今中外文學、文明融通的基礎上,講好中國故事。這需要文學工作者樹立正確的大歷史觀、大時代觀,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承擔時代使命,聆聽時代聲音,勇于回答時代課題。

                          (作者:李曉禺,系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編輯:白安琪)
                        會員服務
                        伊人精品久久亚洲午夜,亚洲国产精品高清在线第1页,亚洲午夜福利伦理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