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話題專題

                        飛檐斗拱重重 云闕遙接漢煙 ——尋覓“中國傳統色”

                        時間:2023年04月29日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郭浩
                        0

                        《中國傳統色:敦煌里的色彩美學》 郭浩 著 中信出版社

                        《中國傳統色:故宮里的色彩美學》 郭浩 李健明 著 中信出版社

                        鑲寶石碧璽花簪(清代)。選自文中書籍
                        青玉琮(新石器時代)。選自文中書籍
                        莫高窟第249窟窟頂北批《登仙狩獵》局部(西魏)。選自文中書籍
                        故宮鳥瞰。選自文中書籍  

                          【著書者說】 

                          近年來,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底蘊的影視作品頻頻“出圈”。2022年央視春晚,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甫一登臺,便驚艷四座。翌年,仍是在春晚舞臺,舞蹈《滿芳庭·國色》以濃烈的色彩,打造了視覺的盛宴。 

                          作為常年研究中國傳統顏色的“老餮”,筆者認為,兩個節目出圈的共同緣由,是“中國傳統色”。 

                          何謂“中國傳統色”?筆者認為,是中國人看待世界、描繪世界的方式。它們賞心悅目,有視覺之美,亦如詩如畫,有意蘊之美,不僅涵蓋科學、藝術范疇,還具有獨特的工藝、獨特的文字,是中華民族乃至世界彌足珍貴的文化寶藏。 

                          然而,可惜的是,在筆者研究傳統顏色的過程中常常發現,中華民族是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但這些承載著華夏神采的中國傳統顏色,很久以來被遺失在故紙堆和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的傳統顏色,一直以來都沒有被特別好地整理過,色彩的命名以及精確的色值,缺乏可參考的統一規范標準。于是,筆者將梳理與構建“中國傳統色”的譜系,當成了自己的一項使命,從顏色角度切入中國傳統文化的旅程,就這樣開始了。 

                          未用謂之采,已用謂之色 

                          當我們說起顏色時,大多是在說色彩名或者顏色詞。今人對色彩的感知粗糙且模糊,辨認時大多停留在深、淺程度,如深黃淺黃,深藍淺藍,深紅淺紅等。

                          較之今人,中國古人要細膩、詩意得多,形容色值的字詞也比現代要有趣。淺色形容詞就有竊、盜、小、退(褪)、柔(揉)、不肯(弗肯)等。色彩形容詞更是豐富。黃有松花、緗葉,藍有竊藍、群青,紅則分朱顏酡、檎丹、丹罽……名字與意境皆為上品。

                          當然,這些顏色詞并非憑空而來,古人描繪顏色的詞語講究具象與意象。所謂具象與意象,東漢的鄭玄注釋說:“性曰采,施曰色。未用謂之采,已用謂之色?!薄安伞笔枪湃搜垡姷木呦?,具象經過人有意識地加以運用,稱作“色”。

                          筆者在隋代蕭吉《五行大義》里發現一段話,既形象地講出了如何由具象而生色,又講出了色與意象的衍生:“青如翠羽,黑如烏羽,赤如雞冠,黃如蟹腹,白如豕膏,此五色為生氣見。青如草滋,黑如水苔,黃如枳實,赤如衃血,白如枯骨,此五色為死氣見?!边@段話的大意為,我們見到翠鳥毛、烏鴉羽、雄雞冠、螃蟹腹、肥豬油,隨具象而生色,關聯到青、黑、赤、黃、白,進而關聯到生氣勃勃的意象;見到滋草、腐苔、熟枳、衃血、枯骨,也關聯到青、黑、赤、黃、白,卻聯想到死氣沉沉的意象。所謂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客觀具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人類對具象進行更高層面的意識加工,就形成了意象,意象的表現形式是藝術,藝術用語言來描述,由此生成了豐富的顏色詞。

                          那么,什么是常常被用到的“中國傳統色”呢?在這里,不得不提“五正色”與“五間色”。五正色,指“青、赤、白、黑、黃”。五間色,則對應為“綠、紅、碧、紫、流黃”。

                          五正色并不玄妙?!吨芏Y·春官·大宗伯》講禮器:“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p>

                          鄭玄注釋說:“禮神者必象其類:璧圜象天;琮八方象地;圭銳象春物初生;半圭曰璋,象夏物半死;琥猛象秋嚴;半璧曰璜,象冬閉藏,地上無物,唯天半見?!边@段描述非常精妙,既講出了五正色“青、赤、白、黑、黃”與五方“東、南、西、北、中”的對應關系,還講了器物和顏色的意象。

                          由此足見,中國傳統色扎根于漢字的獨特語言,其中既有東方審美的意境,也有古老智慧的沉淀,從描述具體對象的古典語匯,到表達文學想象的詩性色彩,都是它的獨特魅力。

                          在中國傳統色里,具象者有天縹、松花、蔥青等,意向者有滄浪、暮山紫、東方既白等,這些顏色詞,構建了中國人語言和意識中的色彩世界。

                          將它們聯結成博大的體系 

                          書承自文,美承于色。

                          千百年來,現于中國傳統建筑、器物、服飾、繪畫上的色彩,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是一個國家美學意識的最好沉淀。

                          于是,當我秉承著“立足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信念,尋找與構建中國傳統色之譜系時,將目光投向了中國兩大瑰寶——故宮與敦煌。作為中國蜚聲世界的兩大物質文化遺產,故宮與敦煌堪稱中華色彩寶庫,是中國傳統色運用最為充分的場所。六年來,我一直置身于這兩大寶庫中,試圖從文物、文獻、工藝三個角度,歸納中國傳統色的盛大譜系,還原每一種顏色的本來面目。

                          面對如此浩瀚博大的體系,我在尋找與復建中國傳統色的過程中,理所當然遇到了難題:一是古文與現代漢語的隔閡,二是色值的不確定性。

                          曾有人對秦代的《倉頡篇》,戰國的《爾雅》,西漢的《急就篇》,東漢的《說文解字》《釋名》,三國的《廣雅》,南朝的《玉篇》,宋代的《廣韻》,明代的《正字通》,清代的《康熙字典》十部字書做過研究,統計出歷代字書中所收的顏色單字:《倉頡篇》13字、《爾雅》117字、《急就篇》32字、《說文解字》321字、《釋名》41字、《廣雅》229字、《玉篇》547字、《廣韻》566字、《正字通》627字、《康熙字典》934字。這是多么浩瀚的顏色字海洋!如此浩瀚的傳統色系卻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的隔閡。在大量的顏色字里面,今天早已不用的生僻字占了絕大多數,比如“玄纁”“墨黲”等。

                          除了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隔閡,還原中國傳統色的難度還在于色值的不確定性。與國外一些國家傳統色譜傳承依靠行業共識和標準不同,中國的情況,恰恰是“缺少共識”。因為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同一種染色物料在不同的工藝階段中、不同的染匠操作下,其色值也是有顯著差異的。所以我在梳理“中國傳統色”時,堅持每一種顏色需“有理有據”。所謂“有理”,是指推理某種傳統色的色值范圍時,從同色系或深或淺的顏色開始排序;所謂“有據”,是指遍查資料尋找依據,并旁證佐引,遍訪文物,尋找對照。

                          我走進故宮,在翻閱了中外色彩相關文獻近400部后,以詩文說色,引經據典,梳理、歸納出384種中國傳統色,在文字上為傳統色建立了譜系,這是為傳統色“正名”。同時以文物取色,從十幾萬件故宮館藏中精選96件文物,以手繪方式復原、呈現文物被磨損的色彩,確定詳細的色值數據,這是為傳統色“正色”。至此,那些散落在歷史深處的諸多色彩,終于聯結成了一個博大的體系。

                          此后,我又走進1600余歲的敦煌莫高窟,在翻閱了千百份研究后,從37座洞窟、108幅敦煌壁畫中,“打撈”出價值連城的敦煌色,提煉出“敦煌色譜”。與此同時,對72例敦煌傳統色搭配范式按時代順序編年,直觀展現不同時代敦煌色彩的變遷。

                          我認為,唯有如此,才能溯清“真國色”之源流。

                          巍巍乎故宮 

                          提到故宮,許多人腦海中立刻會浮現“金碧輝煌紫禁城,紅墻宮里萬重門”的巍峨景象。沒錯,巍巍乎樓閣上的琉璃黃,峨峨乎高墻上的宮墻紅,是故宮最具代表性的兩種色彩。

                          在我眼中,故宮的色彩體系是極其豐富的,古建部有建筑的色彩;器物部有瓷器、玉器、漆器、玻璃器、金銀器、琺瑯器的色彩;書畫部有繪畫的色彩,“只此青綠”就是這里保存的《千里江山圖》的色彩;宮廷歷史部有服飾、藏毯、戲服的色彩。所有這些,就組成了“故宮的色彩”。我從紛繁的文物中,整理出紛繁的色彩——黃河琉璃、海天霞、檎丹、暮山紫、蒼青、酡顏、月白、十樣錦、遠山黛……每個顏色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和宿命,每一種都美艷得不可方物。

                          黃河琉璃,為明黃色,故宮最為常見的顏色之一。之所以這樣命名,是因為其出自清代詩人紀坤的《渡黃河作》:“黃河天上來,其源吾不知。東南會大海,吾亦未見之。但觀孟津口,洶涌已若斯。放眼三十里,日耀黃琉璃?!比展庹找碌狞S河水,如同黃琉璃,故取此色名。

                          海天霞,是明代宮廷織染常見的顏色。明宦臣劉若愚所作《酌中志》中提到“海天霞,內織造局所造新色也,似白而微紅”,并且有詩描述“局官呈進夏前羅,雨霽輕霞漾海波”。作為明代內織染局的染色新嘗試,海天霞無疑是成功的。明末詩人秦蘭徵《天啟宮詞》贊嘆:“爛漫花棚錦繡窠,海天霞色上輕羅?!?/p>

                          檎丹,通擒丹,野生紅蘋果的顏色,在宮廷器物中常見。東漢建安七子之一徐幹寫《七喻》:“若乃日異如饑,聊膾美鮮。橫者毫析,縱者縷分。白逾委毒,赤過擒丹?!闭f到紅蘋果的美味,古人也是不吝,炎炎夏暑,“搖羽扇納涼避暑,卸紗巾散發披襟。冰山雪檻忘懷飲,盤盛橄欖,水浸林檎”,舒適的畫面讓人心生羨慕。

                          暮山紫,宮廷服飾與發簪等物品上可見,語出唐初文學家王勃的《滕王閣序》:“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秉S昏時刻,詩人觀察到山間煙霧與夕陽余暉交織,薄薄一層紫霧罩住了山巒,山見我,而我見天地萬物。由暮山紫可知,中國傳統色的美學意境,往往是借天地萬物引發雋永的想象,從精致細微、詩意浪漫、豐饒厚實等意象中醞釀出獨特的審美。

                          蜜合,又稱密合,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有“蜜和”詞語。熬蜜到一定火候,蜜液變成黃白色,但拉不出白絲,就叫煉蜜,煉蜜的顏色是蜜合色。蜜合色在明清是流行服顏色,清代戲曲家李斗《揚州畫舫錄》里說:“淺黃白色曰密合”,《紅樓夢》里亦有“蜜合色棉襖”等詞句。

                          煌煌兮敦煌 

                          “不能用一種顏色去形容敦煌,它太磅礴了?!弊鳛橹袊鴤鹘y色的另一座寶庫,敦煌地接西域、根系中原,集東西方文化于一身又自成一格。敦煌有壁畫,有雕塑,有藻井、卷草之紋樣……在這里,人們能看到一個盛大輝煌的中國。

                          莫高窟第328窟有四位一組供養菩薩,大紅大綠,但很美好——朱砂描著圓潤的臉龐,朱唇配以翠眉,身上華服用了石青、石綠、赭紅著色,讓人一看就覺得氣度非凡,宛如大唐的豐饒與飽滿。放到當下,用大紅大綠畫一幅畫時,或許有人會心生“我敢這么畫嗎”的疑惑。但敦煌的畫師就這么做了,因為他們沒有觀念的束縛,認為美的顏色就去呈現,往往出來的效果很是驚人。

                          走進莫高窟第427窟,會看到三面墻的佛像,他們的臉、脖子、手都貼上了金箔,熠熠生輝。黃金貴重,但作為顏色時人會覺得俗氣,古人卻不覺,反而鐘愛它的明亮,不惜頻繁地使用它。遙想當初金箔未剝落前,金光燦燦,如孤燈點亮漆黑的洞窟。

                          在敦煌,人們會發覺,紺青色可以這么純真,光燦燦的臉蛋竟然好看,全身上下都紅彤彤也不俗不可耐,一片石綠、銅綠的山水竟然深深淺淺分明可愛……那時的人們用色真大膽,帶給今日一種純真的愉悅。

                          敦煌色的另一美妙之處,在于它們的“失落”。因為時間與自然環境緣故,眼下的敦煌色并非它最初的模樣,但就在這虛與實之間,衍生出無數種浪漫的想象。

                          在研究敦煌色的兩年時間里,我和臨摹小組不斷用電腦模擬,探討色值對與不對。他們有時候會給我一些反駁的意見,說“不對啊,這個小角它是更藍一點,你說的可能更綠了”。我想,這便是“色”的奇妙,每個人所看之“色”是不一樣的,因為顏色存在于在自然與感知之間。人們看山水,花紅、柳綠、杏黃、橘橙,這是現實中的色彩,也是中國人感知顏色的開始。在觀遍群山之后,隨著時間、經歷的變化,人的記憶里也有了“色”。同樣的綠,有人看著淡一點,有人看著深一點,有人傾向鮮艷,有人則喜歡淡雅。

                          這正如中國傳統色,它們是中國人心靈的投射,是現實與觀念之間的存在。在這“之間”,我們能一次次感受獨屬于中國人的浪漫與博大,一次次為其美麗而心生贊嘆。作為癡迷于中國傳統色的我,也一次次在這“之間”,回溯遺失在歷史長河中的美好。從故宮到敦煌,從珍奇寶物到石窟壁畫,若能為構建中國傳統配色體系添磚加瓦,雖辛勞卻無悔。

                          (作者:郭浩,系文化學者) 

                        (編輯:白安琪)
                        會員服務
                        伊人精品久久亚洲午夜,亚洲国产精品高清在线第1页,亚洲午夜福利伦理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