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歌曲創作的火熱現狀
黨的十八大以來,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意識得到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日益加深,“以洋為尊”“以洋為美”的現象在社會上得到根本性扭轉。期間,涌現出一大批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題材、體裁的文藝作品和節目,從《唐宮夜宴》的火爆,到舞蹈《只此青綠》《千里江山圖》的“出圈”,從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熱映,到央視大型詩詞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的流行,文藝界刮起一股“國潮風”。這些文藝作品和節目,帶領觀眾領略古典文化之美,展示了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深層價值,一經推出便廣受歡迎。
作為一名音樂從業者,看到一大批具有中華民族審美風格的優秀歌曲廣泛傳播開來,頗感到欣喜,這些作品大多歌詞有古風古意、多用一些典故或者歷史故事,曲調唯美??v觀當下的古風歌曲創作,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古詞新唱,對古詩詞進行重新編曲,如《經典詠流傳》中的大多數作品都是采取這種方式,再如歌曲《知否知否》《月滿西樓》等。二是從古詩詞、典故中提取意象進行創作,如較早的歌曲《濤聲依舊》。三是古曲新彈,對古典韻律進行重新編配或填詞,如經典名曲《漁舟唱晚》。
古風歌曲與古典文化之美
古典文化之美,美在其意境?!霸~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開篇寫道。中國美學把情景交融作為意境或境界的基本要求?!包S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痹姷那鞍氩糠謱懢盃I造意象,描寫西北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后兩句借物抒情,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好的古風歌曲,善于營造意境美,體現出中華民族審美特點,如網絡流行歌曲《聲聲慢》,把江南秀美景色刻畫得淋漓盡致,普通話版、粵語版、吳語版,都各具特點,豐富的畫面感、細致的唱腔,引人入勝。古典文化之美,美在其理趣和思想?!俺林蹅扰锨Х^,病樹前頭萬木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古典文化富有理趣之美,表達含蓄雋永的哲理和健康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中華文明之博大精深的重要載體。一首好的古風歌曲,或給人以正能量,傳達積極的人生觀,如李玉剛演唱的歌曲《赤伶》通過“位卑不敢忘憂國,哪怕無人知我”這樣的唱詞,傳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或導人以充滿歷史感的思與情,引起思想、情感層面的共鳴,如歌曲《虞兮嘆》,一首歌唱盡了項羽可歌可嘆的傳奇人生。歌曲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應當是古風歌曲創作的最根本落腳點。
古風歌曲要追求“神似”,要擁抱新技術
但我們也不無遺憾地看到,許多打著“國潮”“古風”幌子的歌曲大行其道,這些歌曲歌詞“不文不白” 、唱法“不古不今”,通篇不知所云,毫無意境美、哲理美,詞不達意、邏輯不通,憑著“戲腔”“煙嗓”等扭怩作態的唱腔嘩眾取寵。一些媒體的推波助瀾,更是助長了這類歌曲的野蠻生長,甚至引起許多中小學生競相模仿翻唱。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發展,年少一代將與中華文化的美感和核心內涵失去聯系,遑論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還有些所謂的古風歌曲,諸如“霸王收起劍,別姬也已走遠”,對歷史和典故完全曲解,鬧出一個個笑話。
凡此種種,根源在于對中華傳統文化核心內涵的不了解和曲解,以及創作者的逐利化心態。古風歌曲應當承擔起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職責。古風歌曲創作者要練就過硬的思想功、文學功,創作不僅要追求“形似”,更要突出作品的“神似”。同時,我們的時代也發生著深刻變化,各種新興媒體和技術的出現,必然引起藝術作品傳播方式的巨大變革,這就要求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必須主動擁抱新技術,不論是藝術形式還是傳播方式,都應當隨著受眾接受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變化而相應變化。但不論如何變化,古風歌曲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明的職責使命不能背離,作品追求藝術美感和精神力量相統一的初衷不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