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視野>人文地理

                        九達天衢翻新波

                        時間:2023年02月03日 來源:《中國藝術報》 作者:王海濱
                        0

                        大運河(德州段)俯瞰 馬志勇

                          位于山東德州市武城縣的四女寺運河樞紐閘,舒同先生題寫的“船”“閘”兩個字還清晰地拓印在船閘兩側的建筑物上,渾厚有力,氣勢不凡。這座建于1957年的水利樞紐工程,具有壩閘結合的特點,是在原元代四女寺滾水壩基址上建成,由南進洪閘、北進洪閘、節制閘、船閘四項工程組成,至今保存完好,是2013年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它曾見證了大運河德州段甚至是南運河最后的輝煌。

                          從北向南,隋朝大運河共分為4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德州段的南運河就是隋代永濟渠的下游段、元代京杭大運河重要組成部分,全長45公里,自德城區第三店村至武城四女寺,然后,進入衛運河,全長96公里,至夏津縣白莊。南運河和衛運河共同組成運河德州段,全長141公里,流經德州德城區、武城縣、夏津縣三縣區。

                          德州段運河雖位居北方平原,但以往的確風景秀麗異常,頗有江南水鄉之致。時至今日,大運河已不復古日的繁華。眼前的水面平靜無波,安靜祥和;時光在悠悠流水中流淌,歲月在粼粼水波上滑行。

                          德州有4000多年的文明史,是龍山文化的發祥地和大禹治水的主戰場。德州地域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因黃河而生而名,因運河而興而盛。自秦漢以來,德州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經歷了兩漢時期以平原縣為中心、隋唐時期以陵城區為中心和明清以后以德城區為中心的三次變遷。

                          望著遠近的水面,由衷地感慨運河在德州區域中心變遷和德州城市興旺發達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隋唐時期,永濟渠開通致使德州運河文化濫觴;宋元時期,御河疏浚使得德州運河名城初顯;到明清大運河南北暢通,帶來德州運河文化的大繁榮;再到近代,漕運衰落,也讓德州的運河文化逐漸沉寂。

                          當然,這種沉寂也正在成為歷史,大運河包容開放的天然屬性,以及大運河文化的精神內涵正在德州重新得到呈現和延展。

                          從大運河四女寺樞紐乘車十多分鐘就到了德州市武城縣郝王莊鎮草一村,這是一個由附近兩個村合并而成的新社區。社區花壇內的萱草正值花開,朵朵嬌艷,絢麗異常。社區中的休閑場地就被命名為“萱草水鄉家風廣場”。廣場一側的宣傳欄里,是一位岸然的古人畫像,配詩句是:“萱草生堂階,游子行天涯。慈親倚堂門,不見萱草花?!闭枪糯轮菁娙嗣辖己退鞯脑姟队巫印?。

                          早在康乃馨成為母愛的象征之前,中國古代就有人稱萱草為母親花。草一村用萱草命名廣場的寓意不言而喻。

                          四女寺在我國西漢年間曾名安樂鎮,后因“四女孝親”的故事而更名為四女寺。四女孝親說的是西漢景帝時期,當地有一傅姓人家,一向樂善好施,年屆五十,膝下只生四女,皆冰雪聰明,姿色出眾。本都到了出嫁的年齡,但四姐妹都想留在家里侍奉雙親。爭執不下,大姐便提議四姐妹各在門口種一棵槐樹,對天盟誓:“槐枯則嫁,槐茂則留”。也就是說誰的樹死了,誰就結婚。在樹種下之后,大姐偷偷地給另外三個妹妹所種樹木的根部潑開水,沒想到的是三個妹妹也學著大姐的樣子,各暗中用熱水澆她人之槐,以期燙死,免得貽誤其他姊妹青春。沒想到她們四個種的槐樹卻都活了下來,枝繁葉茂,于是四女同室事親。后來,人去跡存,四棵槐樹依然亭亭玉立,后人為紀念四女,使其德世代相傳,便為其建祠塑像、樹碑立傳,后又將四女樹更名為四女寺,一直沿傳至今。

                          在草一村居委會,我們看到了村里歷屆評選出的“好婆婆”“好媳婦”“最美母親”“好兒子”的詳細介紹。草一村黨支部書記崔洪衛說,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引導社區群眾崇德尚善,孝老敬親,轉變了村風,改變了村貌,推動了村級自治。據了解,四女寺鎮已相繼被命名為“中國孝德文化之鄉”“中國傳統美德教育基地”。

                          德州大運河武城段是南北物質交流的紐帶,運河沿線分布著四女寺樞紐、達官營清真寺等重要物質遺產,以及抬花杠、運河船工號子、古貝春酒傳統釀造技藝、姑嫂墳傳說、四女寺傳說、武城柳子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遺產類型涉及河道遺存、水工航運設施、歷史、民俗、文學、工業等多個方面,這些都體現了大運河武城段的文化遺產特點及文化價值,其中的四女寺孝道文化,積淀最為深厚,諸如草一村這樣的孝道文化培植和建設僅僅是德州挖掘大運河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

                          一部運河史,半部中華文明史。流淌了數千年的大運河,伴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迤邐前行,宛若流動著的民族血脈,而德州運河文化在運河山東段起步最早、歷時最長、文化積淀也最為深厚,其原真性、原生態的運河河道風貌特點在大運河全流域也非常顯著,在運河文化中獨特的漕運倉儲以及軍事、交通與商貿文化在運河流域也獨樹一幟。

                          回到德州,乘興又去瞻仰了位于城區北部北營村的蘇祿王墓。這座中國境內唯一一座保存完整并有后裔守墓的外國國王陵墓,始建于大明永樂年間,當時蘇祿群島上的三位國王率領家眷、官員共三百四十多人組成的友好代表團來我國訪問,受到了永樂帝的隆重接待。歸程時沿大運河南下至德州,東王巴都葛·叭哈剌突患急癥,不幸病逝。明朝以“王禮”對他進行厚葬,并在德州城北擇址建陵,整個陵墓和明代禮制所規定的親王陵墓規格大致相同。事后,東王長子回國繼承王位,東王王妃葛木寧、次子溫哈剌、三子安都魯及侍從十余人則留在德州守墓。上世紀八十年代拍攝的電影《蘇祿國王與中國皇帝》即重現了這段歷史。眼下,墓區本體保護和景區改造提升工程剛剛完工,免費對公眾開放。這座墓是中菲友好歷史的見證,也是我國歷史上利用京杭大運河對外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留下的重要遺跡之一,是德州見證、書寫大運河文化的最好載體。

                          晚霞的余暉映照著德州城區的綠樹成蔭,車水馬龍的市井喧囂增添著小城現代的繁華。

                          近年來,遵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德州市把大運河文化公園建設作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工程,努力依托大運河,打造“大德之州·好運之河”的城市品牌:2021年7月,作出了“東靠新區引領、西靠運河引爆,打造有吸引力、年輕人喜歡的城市”的戰略安排,8月就組建起了大運河保護利用指揮部,全面啟動大運河德州段保護利用工作,立足項目做“實”、文化做“深”、非遺做“精”、產業做“大”,基于南運河(德州段)遺產整體價值特征,以南北向蜿蜒的運河主干、沿河分布的系列漕運集聚組團、運河東岸蔓延生長的服務型城鄉聚落為原型,以“千年運河古貌原真城市、國際文化融合典范城市、世界文化遺產展示優秀城市”的發展定位,規劃了“主干、集聚、蔓延”式發展布局,整體形成“一廊(運河遺產生態景觀廊道)六片(漕倉文化園、東盟文化園、小鍋市運河聚落、濱水商業區、九龍灣文旅融合園、四女寺風景旅游區)”的總體布局,目標是打造“有德之州好運之河”的名片,統籌德州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強力推動德州大運河重現輝煌。

                          與此同時,德州沒有局限在狹隘的地域觀念和局部意識,而是放眼大運河全流域,以河為媒、以水為姻,面向未來、交流互鑒,和大運河沿線各城市合力共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共謀高質量發展。2022年,中國—東盟市長論壇暨協同創新發展大會召開期間,德州就邀請了眾多專家學者相聚州城,共同參加“大運河—東盟城市發展論壇”,一同研究探討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發展之路。

                          千年水韻,滋養現代文明。德州深厚的歷史文脈和繁華的現代文明,為打造“大德之州·好運之河”城市品牌奠定了雄厚基礎;面對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出的時代命題,作為大運河重要節點城市的德州正在書寫精彩的答卷。

                          古老的運河在九達天衢的德州正在掀起新的波瀾。

                        (編輯:劉青)
                        會員服務
                        伊人精品久久亚洲午夜,亚洲国产精品高清在线第1页,亚洲午夜福利伦理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