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藝熱點

                        2022年度中國好書,這樣寫好新時代的勞動者

                        時間:2023年05月02日 來源:中國文藝網 作者:
                        0

                           “五一”國際勞動節

                          作為全世界勞動人民共同的節日

                          鐫刻了對廣大勞動者深深的敬意

                          新時代的人民

                          有在大轉折面前力挽狂瀾的英雄人物

                          有在和平年代作出突出貢獻的杰出典型

                          有推動生產力進步的勞動模范

                          但更多的

                          是形形色色的普通人

                          聚焦人民大眾中的勞動英雄

                          是時代賦予文藝的使命

                          文藝作品的筆端

                          要能代表人民中的大多數

                          在平凡人身上

                          挖掘出中國精神、中國形象和中國故事

                          古往今來

                          無數藝術家

                          秉持與民族同步

                          與時代相融

                          與人民共鳴的藝術理念

                          以不同視角

                          塑造勞動形象

                          刻畫勞動精神

                          展現勞動人民的精神風貌

                          歌頌各行各業廣大勞動者的優秀品格

                        2022年度中國好書:文學藝術類年度好書(來源:央視網)

                          在中宣部指導下,由中國圖書評論學會組織評選的2022年度“中國好書”日前揭曉,共有42種圖書入選,其中包括10種文學藝術類圖書。

                          這些文學藝術類圖書中

                          有哪些描寫了新時代的勞動者呢?

                          他們又是如何將這些勞動者的形象

                          躍然紙上的呢?

                          讓我們一起聚焦這些作品

                          體味新時代勞動人民的風采!


                        《寶水》喬葉 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這部長篇是鄉土中國現代化的文學書寫力作,生動地呈現了中國鄉村正在發生的巨變。冬——春,春——夏,夏——秋,秋——冬,四個章節如同一幅長卷,在四時節序中將當下的鄉村生活娓娓道來。寶水,這個既虛且實的小小村落,是久違了的文學里的中國鄉村。它的神經末梢鏈接著新時代鄉村建設的生動圖景,鏈接著當下中國的典型鄉村樣態,也鏈接著無數人心里的城鄉結合部。村子里那些平樸的人們,發散和衍生出諸多清新鮮活的故事,大量豐饒微妙的隱秘在其中暗潮涌動,如同涓涓細流終成江河。

                          書中女主人公是人到中年的地青萍,提前退休后從象城來到寶水村幫朋友經營民宿。她懷著復雜的情感深度參與村莊的具體事務,以鮮明的主觀在場性見證著新時代背景下鄉村豐富而深刻的嬗變,自身的沉疴也被逐漸治愈。


                        《天露灣》 陳應松 著 長江文藝出版社

                          該書以改革開放四十年為時代背景,抒寫了江漢平原的農民通過奮斗實現脫貧致富的漫長而艱苦的創業史,全景再現了中國當代鄉村的巨大變革歷程。在荊州長江南岸天露湖邊天露灣村,共產黨員、村支書洪家勝父子和鄉村能人金滿倉父女兩家人兩輩人經過共同努力,克服重重困難,創造了江南地區種植葡萄的奇跡,帶領鄉親們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實現了共同富裕。

                          小說中的主人公金滿倉,是老一代農民的代表,他命運坎坷,為改變貧窮的命運種葡萄,又承受了更多的磨難。但最后,他成了縣里葡萄產業的功臣。新一代農民代表洪大江,作為中國農業大學的研究生和高級農藝師,放棄上海的高薪待遇,回鄉種葡萄,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他經營的生態葡萄農場,是先進的生態種植理念的產物。這個集采摘、觀光、休閑、康養為一體的現代葡萄產業園和精品果園,還釀造出適合東方人口味的“天露”葡萄酒,帶動了全縣葡萄深加工產業的發展。在兩代“葡萄人”的努力下,天露灣成為了葡萄飄香的美麗富饒的鄉村……


                        《西海固筆記》 季棟梁 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這是作家季棟梁的長篇報告文學,是作者對家鄉感情表達較為完整的一次記錄。作者扎根于深厚的寧夏西海固大地,深入基層的社會組織,捕捉細微的社會細胞,讓作品保持著泥土的氣息與活力、詩意的厚重與提升。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偉業,不僅僅是經濟上擺脫貧困,也是廣袤鄉村的社會變革與精神洗禮,其中尤為重要的是人的變化和成長。作者踩進生活的泥土,貼近現實的人物,去發現細節、感受細節、思考細節,敏銳地捕捉和表現脫貧攻堅事業中的新因素新氣象,寫出了一部新時代的“創業史”,記錄了大量脫貧攻堅事業中涌現出的時代新人,以及他們身上閃耀的時代精神的光芒。

                          作者深入到鄉村百姓的精神深處,不僅觸摸到他們務實又浪漫、直爽又不失幽默的情感脈動,呈現出他們堅韌不拔、樸實而倔強的性格特征,而且展示出他們身上所蘊藏的巨大的生命能量。

                          彭陽縣的農民李志遠雙腿殘疾,癱在炕上。但他喜歡種樹,要在家鄉“種出一個花果山,種出一個桃花源”。他“連爬帶挪義務植樹24年,植樹10萬株,綠化荒山350畝”。過了花甲之年的他孑然一身,每一棵樹就是他的兒女。他生活簡樸,將所有收入都用在了種樹、周濟窮人和資助學生上;鹽池縣的治沙功臣白春蘭與風沙鏖戰了幾十個年頭,經歷了3歲女兒差點被飛沙活埋、一同治理沙漠的丈夫因病辭世、大兒子離世等生命劇痛,但她仍不愿離開這冷酷的風沙。白春蘭在沙漠幾十年的堅守和奮斗,終將沙海茫茫的“一棵樹”變成了瓜果飄香、牛羊成群的綠洲,被譽為“人類征服自然的典范”。這一系列鮮活的西海固鄉民形象,真實而親切,自然而偉大,不僅體現著幾千年來中國農民勤勞樸實、堅忍執著、腳踏實地、不屈不撓的優秀道德風范,而且體現著善于思考、挑戰自我、渴望建功立業、盡情綻放自我的社會主義新農人的精神風貌。正是他們,代表著脫貧攻堅戰的堅實深厚的民意基礎。


                        《血脈:東深供水工程建設實錄》 陳啟文 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

                          該書為全景式展現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群體楷模事跡的長篇報告文學,記述了在黨中央的領導下,來自珠三角地區的上萬名建設者,為解決香港同胞飲水困難,克服重重挑戰,用心血、汗水和智慧在東江和香江之間搭建起一條香港供水生命線,生動還原了東深供水工程各個建設時期的艱辛歷程,再現了祖國內地與香港血脈相連、休戚與共的家國記憶。

                          50多年來,有3萬多名工程勘探、設計、施工人員和運行維護人員參與東深供水工程建設運行,滿足了香港約80%的用水需求,成為保障香港供水的生命線,助力香港經濟騰飛,保障香港民生福祉,支撐香港的繁榮穩定。

                          書中王壽永是一個普通的工人,但正是這個普通工人在這個偉大的工程中,挺立起一種不屈的意志,讓我們在偉大工程中既看到制度的力量,也看到人心的力量。這也是東深供水工程的施工場景可以感動世界,并能夠凝聚起港人感情的原因所在。


                        《張桂梅和她的孩子們》 陳洪金 著 希望出版社

                          該書用平實的語言,清晰完整地呈現了張桂梅的成長歷程,真實再現了一個以愛為本、初心如火,用一生去書寫教育詩篇的張桂梅形象。作者將張桂梅總結評價為一位“平民教育家”,并用大量細節故事展示了張桂梅“平民教育家”的面貌。

                          “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就要站在講臺上,傾盡全力、奉獻所有,九死亦無悔!”從一個崇拜革命者江姐的小女孩到執著奮斗的人民教師,再到無私奉獻的福利院院長、感動中國的中學校長,張桂梅用不懈追求書寫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黨和人民事業永遠奮斗的絢麗人生。張桂梅身上,有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優良傳統,就是中國人的善良、勤奮、誠信、忠誠,遇到困難百折不撓,認準了的事情就會認認真真不懈追求。


                        《出路》 馬慧娟 著 寧夏人民出版社

                          該書是一部講述西海固婦女通過移民和自力更生找到生活出路的自傳體小說。以作者馬慧娟的個人經歷為主線索,講述其從出生、上學、農田勞作、移民紅寺堡、打工掙錢、文學創作,一直到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幾十年的親身經歷、所聽所見,運用小說的藝術寫法和表達技巧經過虛構、想象和加工,將西海固貧困農民在黨和國家的生態移民、脫貧富民等政策下,通過自力更生實現脫貧致富的故事娓娓道來。該書旨在展現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決勝脫貧攻堅、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歷程,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

                          作者馬慧娟是一位普通的農民,可她心中卻燃燒著對文學的追求和夢想,勞動、讀書、寫作成了她生活的主旋律,6年時間,她寫壞了七部手機,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她的作品刊登在文學雜志上,散發出墨香味成為了讀者的精神食糧,也凝聚著她辛勤的汗水和付出,她用寫作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命運。

                          高干梁是貧瘠的,貧瘠的土地帶來的“貧窮”的感受是深入骨髓的。也因此,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比任何人都更向往改變,也更有行動力。易地搬遷紅寺堡,頂風冒沙砌墻蓋房種樹,挖水窖,開毛渠,淌水澆地;溫棚“打窩窩”“拉簾子”……都在馬慧娟的筆下活靈活現。那一份如數家珍,那一份熟稔內行,瓦刀起落間,新房落成,手忙腳亂中濕身堵斗渠,在打工的溫棚內給綠辣椒吊線……“技術含量”高的勞動交響曲,是她一路走來的耕作。

                          勞動創造幸福

                          奮斗開創未來

                          千千萬萬的勞動者

                          用自己的艱苦奮斗

                          在平凡崗位上實現突破

                          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

                          成就自己的人生夢想

                          在社會快速發展、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

                          如何把握時代脈搏

                          攫取時代精神

                          刻畫出感人至深的典型形象

                          奏響這個時代的黃鐘大呂

                          是當下文藝工作者的職責使命所在

                          一切優秀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都源于人民

                          一切優秀文藝創作都為了人民

                          就文藝作品創作而言

                          要創造新時代的藝術高峰

                          創作者必須視野高闊、思考深入

                          切實把握時代所向、人民所需

                          以人民為中心

                          書寫今天火熱的時代生活和時代精神

                         ?。?/span>來源:部分文字參考新華網、《北京日報》、《中國藝術報》、紅網、《羊城晚報》、中國出版傳媒商報)

                        (編輯:單鳴)
                        會員服務
                        伊人精品久久亚洲午夜,亚洲国产精品高清在线第1页,亚洲午夜福利伦理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