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曲藝大家站臺——姜昆序跋集》
姜昆 著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22年9月出版
姜昆的新書《為曲藝大家站臺——姜昆序跋集》出版了,迅即在曲藝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姜昆出書不是新鮮事,這么多年,隔個三年五載的總有新書問世,我家書架上就有好幾本他的書,作品集、雜感集、研究集,還有一本居然是描寫相聲人的小說。這些書有一個共同點,都是以姜昆本人為核心,讀后能讓人們更多地了解姜昆、姜昆的藝術和姜昆的觀點。唯獨這一本不同尋常,說的都是別的人的別的事。當然,人還是曲藝界的人,事也是曲藝圈的事,只不過,姜昆的身份由一貫為主的“逗”變成了“捧”,捧曲藝人,捧曲藝事。
以我這個年齡和身份來談姜昆先生似乎有些不自量力,因為他是大家,是曲藝界里當之無愧的領軍人物,我的分量與之極不匹配,怎敢妄言?皆因家父乃老曲藝人也,與姜昆先生可稱至交,我很幸運打小就能與姜昆先生有零距離的接觸。也正是因為他和他的藝術魅力,讓我也對曲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對姜昆先生的作品可以說十分諳熟和喜愛,對姜昆先生的藝術履歷知道得也略多一點。作為一個曲藝愛好者和姜昆先生的擁躉,從晚輩的角度對他的新書談論一番,對與不對,自是一家之言,斗膽成文,姑妄言之。
曲藝,在中華民族的藝術大花園里有著獨特的地位。一是歷史悠久,二是涵蓋面廣,三是大眾喜歡。自從有了華夏文明史,有了藝術的雛形,也就有了曲藝的元素。地不分南北東西,人無論男女老少,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必定會有曲藝的伴隨。每個時代,總有這個時代的代表人物,曲藝也不例外。姜昆這本序跋集里所涉及的對象,都是現代和當代曲藝界里頗具影響力的代表人物,個個都是業內公認的大家。讀了這本書,基本上就會對現代和當代曲藝的整體狀況有個基本的了解。從書中各篇文章問世的時間來看,最早的一篇是1992年的《關于梁左》,最晚一篇是2021年的《快板大師高鳳山》,行文跨度整整三十年。從曲藝人物的歷史順序看,全書從開篇所談的第五代相聲掌門人張壽臣,到第九代相聲演員兼作家、姜昆的得意弟子孫晨,貫穿了五代曲藝人物。因姜昆的本工是相聲,書中篇章談及相聲方面的話題居多是很可以理解的,但他又是曲藝界的領軍人物,觀照面自然是整個曲藝界,所以書中的文章涉及的曲藝形式也很多:評書、快板、山東快書、天津時調、京韻大鼓、京東大鼓、梅花大鼓、二人轉、評彈、南音以及土登的“藏語相聲”、朝鮮族的“盤索里”、蒙古族的說唱和日本的“漫才”等東北亞說唱藝術,讓人強烈地感覺到曲藝藝術的博大精深、琳瑯滿目、豐富多彩和深入人心。
書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寫得很認真,沒有絲毫應酬應景的對付之感覺,寫得走心,說得實在,言之有物。能做到這一點,源于他對書寫的對象太熟悉了,即便是如張壽臣、常連安、劉寶全這樣無緣打交道的前輩,也因有多年的研究積累,所以才能說得準確,評述到位。至于和他所處同時代的各位大家,無論是人、作品以及脾氣、秉性、習慣甚至是毛病,因熟得不能再熟,談起來更是細致入微,見文如見人。郭啟儒的深厚功底,陳涌泉的獨樹一幟,土登的藝術境界,李伯祥的快爆脆準,常貴田的世家精神,侯耀文的博采眾長,全維潤的鍥而不舍,楊魯平的端莊正直,梁左的離經叛道,孫晨的固執己見……每個人的特點他都一抓一個準,仿佛那人從書中下來走到你的面前,告訴你:這就是我。
這本書里有歷史,有人物,有故事,有趣味。全書的文字保持著姜昆一貫的標志性風格,清新自然,語言流暢,娓娓道來又不失幽默。絕無某些曲藝人的油滑習氣,動不動就“砸掛”以顯能耐,但也時不時善意地調侃一下,讓人會心一笑??傊?,全書讀起來給人留下的是輕松爽快、心情愉悅的感覺。當然,那篇對好友侯耀文猝然離去的懷念段落,也深深地觸痛著人心最柔軟之處,令人淚目。他對梁左、孫晨、全維潤以及某些段落里對自己的調侃,又讓人忍俊不禁,笑意不散。他對老藝術家的尊重和敬畏,對同時代曲藝人的友善和共勉,對年輕一代的期望和鼓勵,是那樣的真誠和坦率。他不光說優點,還直言不諱,提出不足。寫全維潤,肯定他的刻苦、勤奮的敬業精神和屢次獲獎的輝煌后,也不客氣地指出他用語言刻畫人物性格方面還顯得薄弱,寫法也有些單一,影響了相聲的力度。量多而質不高,缺少“大雷子”,缺少鮮活的人物形象等等。談到孫晨,那句“不全是精品,但還是可看的”,也不是一句讓人很舒服的話。給別人寫序,還說別人的缺點和不足,甚至是不留情面,直戳要害,如今真的是很少見。但姜昆卻這樣毫無顧忌地說了,因為他說的真就是那么回事,他也是為你好,希望你更好才這么說的。
作為曲藝界的領軍人物,這本書也體現了姜昆的兩個重要方面,一個是責任,一個是情懷。
曲藝是藝術,曲藝家是文藝工作者,不是簡單的娛樂活動的主角,他的存在不能僅僅滿足于茶余飯后逗人一樂,他的身上理所當然要體現藝術家應有的社會屬性。本書中姜昆所談的曲藝大家,無一不是這樣的典范。即使那幾位成名于舊社會曾靠“玩意兒”混飯吃的老藝人,也深知其中道理,他們才能留下那些至今聽來仍有積極意義和藝術價值的經典作品。至于新中國的曲藝家,黨的文藝工作者,更應該知道肩負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知道我們曾經走過的是什么樣的路,今后應該往哪個方向走。姜昆在本書中總結所述對象的成就時,多次強調這個觀點:我們寫什么、不寫什么、唱什么、不唱什么,要有責任感,要有正確的價值觀。而書中這些大家們用自己的奮斗經歷也充分證明了,做不到這一點,也成不了真正的大家。
姜昆還多次闡述文化的重要性,指出“浸透在表演藝術當中的文化是一種潛質”,推崇張壽臣在節目中體現“中國民族民俗幽默喜劇的文學作品”。他希望新時期的曲藝人,不要浮躁,不要被一時的名利障眼,要沉得住氣,走正路,拿出經得起歷史考驗,體現時代風貌,有文化、有意義的作品。這是一個曲藝領軍人物應有的素養和品質。尤其他談道:中國的曲藝工作者,其實有一個傳統,我們的事業,跟我們的祖國、我們的人民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那是血和肉的關系。這些話,他說得都很堅決。
這本為大家“站臺”的書,也為曲藝人樹立了榜樣。路,應該怎么走,藝,應該怎么做,這本書里有答案。
眼前有方向,心中有明燈,我們的曲藝事業就會永遠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