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攝影展分為“最·風光”“亮·印記”“韻·北疆”三個板塊,共展出117件攝影作品。這些作品題材多樣、異彩紛呈,凝結著作者對時代的深邃思考、對藝術的詮釋理解、對人民的熱情謳歌,以獨到的鏡頭、完美的構圖、創意的表達,生動展示了內蒙古壯美的自然風光、獨特的人文景觀、絢麗的民族風情、現代的城市氣息、幸福的生活圖景。
——編者按
就大多數人而言,通過眼見為實的旅游行程對內蒙古的直接印象,已經是很大進步,但從地理認知和視覺審美兩個角度去考量,對祖國北疆遼闊地域停留在這樣的認知和感受水平是遠遠不夠的。內蒙古之美,需要我們不斷地重新去認識和感受。
作為一個在“壩上”出生的攝影人,深切的體驗告訴我,內蒙古的美,確實可以概括為“大美”。這樣的概括借用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用詞,有多個維度的呈現和解讀,特別是在面對“內蒙古印象”攝影展100多件作品的時候。概括地說,這些作品,集中呈現了內蒙古自治區的山河之美、生態之諧,也展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時代之變、社會之進;具體而言,這些作品發揮攝影的技術性、現場性、客觀性、瞬間性、機遇性和選擇性六個本體屬性,在“大美”風格的統攝之下,在以下幾個審美維度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創新。
首先是空間之大美。內蒙古地理“大天大地”的空曠和無邊無際的平坦,延展著超越于日常城市認知和生活房間感受之上的空間之美,這種“大”,有遼遠、空闊的視野,讓人把地面存在與太陽、月亮相聯系,延續著朝向宇宙的無限感,特別是在碧空萬里的時候,那種透明的無限的蔚藍,讓直視蒼穹的我們追思無際;夜晚繁星滿天的時候,那“手可摘星辰”的感受,與宇宙的接近,讓我們體驗到不一樣的深邃感?!翱臻g之大美”在這次展覽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如《落日額爾古納河》,遼闊大地、云蒸霞蔚、大河奔流,是代表性的作品;如《草原牧歌》,展現馬和騎手對話,頭頂之上的云氣越來越濃,遙接天穹,形成天人之間的視覺張力。
其次是綿延之大美。在時間單向度綿延的橫軸中,草原上每一種歷史的遺存,都錨定著曾經的存在,讓我們走進歷史深處。這向前無限延伸的探尋,與今后時光的流逝一起,讓我們的思緒銜接。如作品《阿斯哈圖奇觀》讓一抹霞光照亮一個地質年代,讓山巒起伏的綠色中,有了滄海桑田的變幻;如作品《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條大河曲折綿延,從古至今,“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這條河本身就是時間的象征;如作品《小佘太秦長城》,展示的是“雪落在中國的北方”之后,“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情景中,有一條明晰的黑線,綿亙于山巒之脊,仿佛穿越歷史的一根針,在新時代出現。
第三是生態之大美?;仡櫢母镩_放40多年的歷史,內蒙古草原曾經因采礦和過度放牧而退化、沙化。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自治區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生態發生了根本好轉,本次展覽作品,讓我們可以充分領略草原上的生態之大美。如作品《冬日的美麗》,冰雪藍調,馬兒如音符跳動在樂譜線條之間;如作品《牧馬晨歌》,晨曦點亮羊群,舒緩的山坡與林帶、山脊條帶平行,一幅完美的田園畫卷;如《溫馨的牧場》,是綠色的家園,羊群散落,光線跳躍,清新和美;如《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曲曲折折的小河如舞動的綢帶,藍天白云之下牛馬羊群和諧共處,屬于經典的草原生活情境。
第四是時代奮進之大美。在展覽中,表現這個方面內容的作品不少,如《云海之光》,將變幻霞光和云海融為一體,電風車與輸電塔屹立山肩;如《舊貌換新顏》將迤邐長城與遠處藍天白云下的電風車呼應,結構在一個畫面里,這是歷史與時代的對接;如《大漠奏響光伏樂章》,告訴我們一個產業的規模,同時呈現了一個現場;《焊花綻放》表現的是新技術條件下的勞動瞬間,力與美的結合;《建筑新視野》則以90度仰拍,看到現代工程的新視域;《凱旋》是航天器著陸場景,風展紅旗如畫;《絲路新篇》是中歐鐵路海關列車進出的真實瞬間,看似普通實則意義重大;《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是大場面,也是新時代新觀念的體現;《液態奶生產基地》是自動化生產的再現……不用舉更多作品,我們已經能夠真切領會近年來科技進步帶給草原的變化和生產生活的新貌,這是時代奮進之大美,是有現實說明性的見證。
這100多幅作品是從數以萬計的影像中遴選出來的??戳诉@個展覽,我體會到內蒙古自治區的攝影家和攝影工作者,在攝影創作道路上的探索和奮進。他們能夠走進大自然深處、社會生活的深處,到現代化建設的第一線去觀察、體驗和拍攝,春夏秋冬、風霜雨雪的吹打和磨礪,群眾和百姓的情感和向往,他們都記在心間,他們眼里看的、心里想的、手中拍的,達成了一致,才能有這樣一批反映人民生活和時代進步、同時堅守攝影本體屬性的好作品。在如今數字化元宇宙強勁構建、AI生成影像甚囂塵上、ChatGPT大數據應答和創作便捷的形勢下,直面現實、直面生活的影像,顯得尤為可貴,這樣的影像是帶著人類情感拍攝的、是與現實有直接關聯的,是不可替代的。我堅信,不管技術如何變化,總有很多的攝影人,會面對生活和現實去拍攝。
?。ㄗ髡呦抵袊乃囋u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
內蒙古,作為我國疆域北方一個省級行政區,有著奇異、壯麗的自然景觀與悲壯而傳奇的人文歷史。風物奇異之地,自然也出產綺麗的攝影作品與拍攝綺麗作品的攝影家。本人因為前些年去內蒙古出過幾趟差,參加了幾次學術交流活動,就不由得喜歡了那里頗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觀,也因此結識了幾位常年拍攝內蒙古各類題材的攝影家,大家相聚甚歡,關于攝影,似乎有談不完的話題。
這些經驗豐富、手法老到的攝影家,他們以北疆特有的光、影、氣象來勾畫他們心中的天空與大地,將鏡頭瞄準白云深處的草原、牧群、沙漠、胡楊、森林、河流和世世代代生息在這片土地上的牧民,有的寫實,有的寫意,無論是自然風景,還是人文活動,畫面都充滿了神奇而瑰麗的氣息。坦誠地說,內蒙古題材的作品,包括文學、電影和攝影,在我心中一直都有著特別的地位。但是,時過境遷,對于日新月異的攝影世界來說,相對而言,朋友圈里則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跟風趨同現象,給我留下了陳腐的印象。然而,這次“內蒙古印象”攝影展卻打破了我往常的“刻板印象”,讓我對以內蒙古為拍攝題材的新時期攝影,又有了欣喜的新發現。
亮點一:藝術機構與地方政府攜手,攝影創作價值在服務民生中得以完美體現
此次的策展方式,完全是基于地域性的自然與人文薈萃,因此看點很多,策展方如數家珍,且數不勝數——這是一次內蒙古題材攝影圖片的大聯歡,展覽基調歡快、熱烈、浪漫而盡興,一如蒙古族同胞的熱血豪邁性格。布展整體上著意于“新”“奇”“亮”的宏大敘事,展覽分“最·風光”“亮·印記”和“韻·北疆”三個板塊,功能區分明確。此次展出的117幅攝影作品,是策展方精心挑選出來的能夠較為全面反映新時期內蒙古自然與人文風貌的優秀作品。從細節上看,展覽中的每一幅圖片都元氣滿滿、活力四射,充滿了熱情洋溢鏗鏘有力的影像話語;從宏觀角度看,展覽自然包含了推動地方旅游經濟發展和招商引資的政府宣傳職能。從策展思路可以看得出來,這次展覽是中國美術館與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攜手打造的戰果,當然更是各位參展攝影家與地方政府又一次心心相印的成功合作典范。廣大攝影人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呈現歷史的巨變,記錄時代的足跡,為民生服務,為時代傳記,為發展歡呼。事實上,自從攝影術誕生以來,人類歷史的每一次進步和發展,攝影都從未缺席過。攝影服務于社會民生功能的潛力,還遠遠沒有得到真正的重視與徹底的開發。正因為如此,此次的高規格展覽才顯得更為彌足珍貴。
亮點二:本土攝影家與全國影友的集體奉獻
此次展覽的作品不只是來自于內蒙古地區的攝影家,大量的優秀作品征集于全國各地的影友。因此,此次展覽中攝影人的來源及其身份構成則顯得較為復雜,竊以為展覽的另一個亮點也正在這里——對于本土攝影家來說,他們長期駐守式的獨特資源把握,總算有機會糅和他鄉攝影人的偶遇式介入,而成為肌理完美的長短線互補的展示結構;而對于外地攝影家來說,拍攝他們心目中陌生而新奇的內蒙古,往往難以掩飾自己內心的興奮,作為他鄉人不同尋常的一次次精神之旅,他們將理想與激情寄托在他們從未體驗過的生命畫卷里。不難發現,在此次展出的畫面之中,無論自然風景,還是人文歷史,均蘊藏著對內蒙古民族文化極其豐富的想象。從展覽的情形來看,由于攝影師身份的多元,其內在視點與拍攝動因的多樣,其看點更多,自然地,其表達效果也就更值得期待——這使得畫面里蘊含了不同以往的情愫——長遠深入式的厚愛與短暫相遇式的喜悅,兩種美好的感覺交相輝映,令這片熱土所呈現出的景象更加綺麗迷人,更加令人心馳神往,更加具有不言而喻的召喚力。無疑地,展覽極大地鼓舞了廣大觀眾,讓他們不由自主地產生了立刻奔赴內蒙古進行創作或旅游的沖動。
亮點三:“新景象”的密集呈現
求新,求變,求異,是所有藝術創作的通則。此次展出的作品里出現了完全不同以往的“新景象”,不由得令人眼前一亮。表現內蒙古高原綠色新能源建設成就的作品,如高明久的《云海之光》、張挨維的《大漠奏響光伏樂章》和胡曉陽的《舊貌與新顏》;表現“一帶一路”成就的,如紀恩泉的《絲路新篇》;表現防風治沙偉大政績的,如袁廣明的《孔雀開屏》等等。此類作品數量之多,難以一一列舉。這些“新景象”所展現出的新氣魄與新魅力,是此次展覽中在攝影表述層面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看點。不同于美國歷史上具有批判意識與反體制精神的“新地形”攝影,中國的“新景象”攝影,在畫面意義的揭示上,則完全是正面的、積極的和向上的,是對黨和政府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的高度肯定和由衷贊美。這些攝影作品在有限的驚鴻一瞥的直觀中,已經充分彰顯了內蒙古文化的影響力,其中不乏文化遺產的軟實力,它們作為中華文明中獨有的精神財富必將被載入史冊。
作為攝影教育和攝影創作研究的工作者,作為廣大攝影人的老朋友,我還想分享幾點個人的感受:
一、在拍攝思路上,這些宏觀視角下超越性的宏大場景拍攝設計,其內在邏輯主要遵循的是歷史與時代的總體發展格局。其藝術感覺,部分來自經驗范疇,部分則來自超經驗范疇,而正是攝影人對那些經驗之外的敏感發現,才使得作品更有新意,更有看頭,從而也更具藝術魅力。攝影人所采用的形象思維,不是表面化的具象思維,它與抽象思維最大的區別在于:形象思維里有最直觀、最深刻、最細膩、最微妙、最精準與最具穿透力的表達,它訴之于直覺,卻超出了我們的語言能夠表達的范疇,它可以輕而易舉地呈現出我們經驗之外的發現。以上所列舉的作品,它們將我們觀眾的審美注意力引導到了另外一個意想不到的時空,由此刷新了我們的觀看體驗,進而讓我們獲得審美上的驚喜與滿足。
二、在拍攝方法的運用上,用光線來造型,其實就等于是用光線來做畫筆。攝影人將各種復雜的光線看作是各種不同的畫筆,而這種種不同的畫筆將形成不同的筆觸,形成精準而復雜的畫面效果。不難看出,攝影師們在用光線造型方面,有著深刻而細致的認識,結合不同的拍攝角度,能夠熟練地駕馭把控既具體又微妙又復雜的各類用光方法,進而達到精準而唯美的表達。攝影藝術創作,就好比是走鋼絲,要敢于冒險,又必須膽大心細,要練就絕活,這種既敢于冒險又沉著冷靜的處事態度,也許就是我們攝影藝術家的風范吧。
三、在身份認同方面,中國的攝影人以受益者與獲得者的主人翁姿態,出于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神圣的責任感與使命意識,站在時代與民族的高度進行著他們最心愛的同時又具有充分自主性的自由創作。因為他們深愛著這片大地和大地上的一切,且愛得如此執著,如此深沉,如此強烈,所以他們的作品里才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同等熱度的愛,及其從未缺失的責任意識,而這正是我們中國攝影人的可愛、可貴與可敬之處。
著名攝影家愛德華·韋斯頓說過,攝影師“通過物質進行自我表達的機會遠遠超過畫家”。的確,攝影人極為善于選擇對外觀特征的把握,來強調其內涵中貢獻值最大的隱秘信息揭示,發現我們自己生命世界里原有的豐富與神秘。攝影人對于各類美的與不美的事物的自命題與自定義,對于自己所在世界的確認,對于生命意義的定位,對于人生宇宙的認知,他們要比一般的人更具備敏感而細膩的感受力,敏銳而細致的觀察力,豐富而奇特的想象力,深刻而靈動的思辨力,以及最終的敏捷而機智的快速反應與操控能力。所有這些加起來,才構成了攝影表達上的獨一無二的魅力,這種魅力的吸引與釋放,無關乎極為表面的發表獲獎等名利追求選項,而完全是出于內心本真的與本能的熱愛,而這就是攝影精神的極致表達。
其實,表達本來就是一種對話,需要有一種向前推進與向內發掘的互動(才有可能不斷拓展自己,走向有深度與有廣度的思考),需要機智與寬容,需要同時給自己與別人留下進與退、向左或向右的回旋余地。而其中在不失水準與品位的前提下的具有社會服務意識的最為大眾化的表達,或者說表達的最大化,才能贏得社會的足夠關注與歷史的足夠認可,才能達到廣為傳播的積極效應。而表達里必須隱含著較高品位的審美引導功能,才能確保贏得正處在審美水準不斷進步中的大眾的喜愛,從而才能確保這類攝影家社會影響力的不斷延續。
攝影人活成什么樣子,關鍵取決于攝影人自身的精神狀態,而精神狀態則源自于攝影人自身發自內心深處的精神追求?!拔恼潞蠟闀r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中國的攝影人同樣秉持了這樣的文化認同,力做“影像的作家”“影像的詩人”,他們為時代敘事,為時代記錄,為時代謳歌。因而如實呈現了他們自身精神狀態的創作,才會那樣熱情而自覺。為了拍攝到心儀的作品,他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辭辛勞而心懷感恩。他們將鏡頭瞄準那氣象萬千的新景象,以自己的作品說話,而他們的作品最終則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精神的表征。從攝影資源來看,世紀巨變所帶來的新景象、新氣魄,日漸強大的、美麗而富饒的祖國,都是攝影創作者內心所向往的精神樂土。
其實,攝影人永遠在路上,他們不停息地走向精神之鄉的歸途。攝影,作為精神之旅的一種實在性行為,可以激發生命的新活力,可以開啟人生的新航程,可以譜寫時代的新篇章。
可以肯定地說,此次展覽的成功舉辦與積極推廣,必將在精神文明世界為神奇而美麗的內蒙古帶來更新更美更亮的新氣象,并使得這片熱土最終獲得更好更大更多的發展機會。
?。ㄗ髡呦抵袊乃囋u論家協會理事、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北京電影學院教授)
如詩如畫的壯美
內蒙古猶如一匹奔馳的神駿,橫越中國北疆。這里的茫茫草原、浩浩河湖、蒼蒼林海、綿延青山、浩瀚沙漠,“遇見”攝影家的鏡頭,自然被記錄為廣袤內蒙古多姿的自然景象、醉人的壯美風光,更被記錄為祖國正北方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協奏齊鳴。
春天,興安杜鵑漫山紅遍;盛夏,錫林郭勒百花爭艷;金秋,秘境阿拉善駝鈴聲聲,大漠胡楊讓人流連忘返;寒冬,呼倫貝爾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在鏡頭中,從原始森林密布的大興安嶺到中國保存最好的草原呼倫貝爾,從良田萬頃的河套平原到神奇的巴丹吉林沙漠,從藍寶石一般的火山天池到蜿蜒曲折的西拉沐倫河,光影中的內蒙古盡情展示著上天賜予這片土地的富饒與美麗:趙迎新在興安盟科右中旗拍攝的《秋葉楓紅》,展現秋日各色五角楓如同打翻調色盤一般令人驚嘆的美;孫軍于赤峰市克什克騰旗拍攝的《冬日晨曲》,更呈現出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類型多樣的生態。
很多攝影家如拍下《阿斯哈圖奇觀》的張放一樣,以山為物象,創作出風格各異的春坤山、烏里雅斯太山、九峰山、烏蘭哈達火山群……也有很多創作者,像在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創作出《小佘太秦長城》的史學軍一樣,癡迷于內蒙古的人文景觀和名勝古跡,以側光、逆光或特寫局部與細節等手法,來反映內蒙古的歷史積淀和變遷。
內蒙古不僅有草原與沙漠,河流資源亦非常豐富,這里流淌的母親河——黃河,以及莫日格勒河、烏拉蓋河、黑河、額爾古納河……對攝影創作者而言非?!坝押谩保捍蟛糠至鹘泝让晒诺暮恿鞫简暄亚?,兩岸植被茂密,非常適合創作出優秀作品。在展覽中,張世瑜拍攝的《黃河之水天上來》、李穎拍攝的《河水映藍天》,以及祝寶鐘創作的《落日額爾古納河》,以廣角鏡頭、長焦鏡頭或者航拍手法取景河道局部,表現彎曲寬廣的河道,同時呈現河道環境的生態之美。
通過鏡頭遇見內蒙古,眾多優秀攝影作品把內蒙古的壯麗風光展現得淋漓盡致,于是,這里浩瀚的沙漠、湯湯的河流、壯麗的胡楊林,都在光與影的交錯中,呈現出讓人產生無限遐想的旖旎風光,留給觀者“如詩如畫”的“印象”。
詩與遠方的和美
內蒙古之魅力,不僅僅在于草原與山川之間壯美的風光,更在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這塊遼闊富饒的土地上,多元文化交流互鑒,生態版圖綠意盎然,北疆大地萬物崢嶸……魅力無限的內蒙古是人們向往的詩與遠方。
此次“印象內蒙古”展覽,已經成為春季北京的“網紅”展覽之一。在展廳入口,巨幅攝影作品《奔騰》成為展覽期間游客爭相合影的“打卡地”。作品中表現的蒙古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馬種之一;特殊的物種基因、嚴酷的生存環境和遺傳的多樣性,造就了蒙古馬耐寒、耐旱、耐力強的特殊屬性,“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蒙古馬精神,更成為內蒙古各族人民的精神象征,并深深扎根于各族人民的奮斗歷程中。
展覽之“出圈”、攝影之高度,也在于角度的捕捉與圖像的經營。展覽作品、袁廣明取景自全國森林覆蓋率最高的縣級市——呼倫貝爾市根河的《孔雀開屏》,就是鮮明一例——一棵棵高大的松樹就像一朵朵盛開的鮮花,更如同一個個精神抖擻的士兵,讓它不但出現在各類觀眾的“朋友圈”里,也出現在北京市五四大街、美術館東街等街道上,成為對“印象內蒙古”的突出“印象”。
在展覽中,同樣留給觀眾深刻“印象”的,應該是眾多反映人與動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動圖景。薛新玉的《溫馨的牧場》、包長明的《快樂家園》、額博的《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梅長華的《牧馬晨歌》、杜文光的《舞動的草原》,展現連綿起伏的山巒,開闊平坦的草地,藍天、白云、駿馬、牛群,共同演奏出一曲悠揚高遠的草原牧歌。巴義爾的《黑牛穿越》、張德山的《草原牧歌》、張全利的《駱駝騎手》、陳桐的《牧馬人》、郎立興的《馴鹿人家》等作品,更注重動物與人的互動場景,那些或覓食或轉場的景象蔚為壯觀。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郁青拍攝于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旗的《冬日的美麗》,月光、草原、河流成為滿幅的色階不同的“光亮的藍”,四匹駿馬在這個神秘的場景之中覓食休憩的場景,美得令人驚心動魄。
高質量發展的善美
高明久的《云海之光》拍攝云海之間的高壓電線,胡曉陽的《舊貌與新顏》讓綿延的山嶺與一眼望不到邊的風力發電機組進行“對話”,張挨維在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的所見所攝更為直白——《大漠奏響光伏樂章》 ……內蒙古之美,還在于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這里“風”“光”無限好,“糧倉”“肉庫”“奶罐”“絨都”名副其實,“草原絲綢之路”和“萬里茶道”穿越歷史煙云,在“一帶一路”“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中寫下濃墨重彩的華章……“印象內蒙古”也因而展出了很多反映自治區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佳作。
錢自余拍攝赤峰市高鐵站修建時的《焊花綻放》,紀恩泉拍攝列車進出二連浩特市譜寫出的《絲路新篇》,王正與孟和朝魯共同聚焦了內蒙古奶業,《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與《液態奶生產基地》都呈現出新時代內蒙古畜牧業的新發展……在流光溢彩的鏡頭下,內蒙古諸多城市發展蓬勃、經濟活力奔涌、民風民俗淳樸,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定格向善向美的呈現發展印記,更捕捉了時代的脈動。
有人曾說,沒有反映歷史變遷的照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自己的相冊?!坝∠髢让晒拧闭褂[在呈現壯美的自然風光、和美的人文生態環境的同時,更側重呈現出當代內蒙古高質量發展的善美之勢,記錄了新時代內蒙古廣袤大地上的美好圖景?!坝∠髢让晒拧?,在變幻的光影中,濃縮了內蒙古人追夢的汗水;在精彩瞬間里,定格了新時代內蒙古多彩的時代華章。
內蒙古當代攝影工作者們,用火熱的激情、家鄉的眷戀,用獨特的眼光、嫻熟的技能,用夢幻的光影、斑斕的色彩,展現內蒙古的“壯美”“和美”與“善美”,同時也在光與影的“遇見”中,把一個個內蒙古故事介紹給世人,留下“無人不道看花回”的“印象”。
?。ㄗ髡呦抵袊乃囋u論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報社副社長)
《云海之光》 高明久
拍攝地:烏蘭察布市輝騰錫勒
《黃河之水天上來》 張世瑜
拍攝地:包頭市
《焊花綻放》錢自余
拍攝地:赤峰市
拍攝地: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
《阿斯哈圖奇觀》 張放
拍攝地:赤峰市克什克騰旗
《液態奶生產基地》 孟和朝魯
拍攝地:呼和浩特市
《小佘太秦長城》 史學軍
拍攝地: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
《絲路新篇》 紀恩泉
拍攝地:二連浩特市
《馴鹿人家》 郎立興
拍攝地:呼倫貝爾市根河
《冬日的美麗》 郁青
拍攝地: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旗
《牧馬人》 陳桐
拍攝地: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
《建筑“新視野”》 閆晨光
拍攝地:烏海市
《大漠奏響光伏樂章》 張挨維
拍攝地: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額博
拍攝地:錫林浩特市